近日,人民日报理论版连续刊发三篇重磅理论文章: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“能”》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“行”》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“好”》,全面总结了共产党人六大优秀特质,马克思主义真理、道义力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。“怎么看”启示“怎么干”。笔者认为,这三篇文章正如标题“能”“行”“好”所言,掷地有声地传达出共产党人在时代跨越中走向未来的密钥,那便是一个“勤”字。
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在郑国为卿时曾说,“政如农功,日夜思之。”大意是,从政要像农民种地一样上心,播种过后,雨雪风旱,日夜操心,最后才能成功。将政事比作农事,把职责比作耕种,体现的是干事第一、勤政有为的为官真谛。古人讲“不患无策,只怕无心”,这里的“心”,便是一种心操到、力尽到的从政良知。如果拿着不少“俸钱”、占了“官”的便宜,只顾自己“乐逍遥”,却欠了人民的账、损了群众的利,那就是得一时之“闲”而毁一世之“业”。
“干工作要案无积卷、事不过夜”。勤于政事,历来是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。习近平总书记在《从政杂谈》中谈到,“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‘官’是很辛苦的,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。”前不久,在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式开幕前一天,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创造了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单日“一对一”会见国外领导人的新纪录。“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,很累,但很愉快”。一张张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,在记录下发展进步的中国的同时,也折射出总书记的日理万机与辛劳,他用行动践行夙夜在公,为我们树立了勤勉工作的榜样。
作为共产党员,心无百姓莫为官,心无人民莫从政。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,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变化。隔靴搔痒抓表面、“贴膏药”现象少了,动真碰硬、剜除毒瘤的行动多了;“交卷”“过关”心态少了,“扎硬寨”、打“持久战”的决心多了;党员干部“能见度”越来越高,越来越经摔打、越来越“无所愧”。然而也应当看到,时下少数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上仍未能走出“多干多错、少干少错,不干不错”“只要不干事,就能不担责”等认识误区。“闲情逸致”容易滋生错误、隐伏危机,勤勉务实才能奋楫中流、升腾精气神。各级党员干部要尽心履职,迈出更稳更实的步子,在服务老百姓的岗位上展现更多担当,彰显更多作为,作出更多贡献。
一闲毁所有,一勤无难事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,还有不少“雪山”“草地”需要穿越,仍有许多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亟待征服。是住进“舒适区”、安于躺在过去的“功劳簿”上,还是迎难而上,察民疾苦、责己虑事,坚持“从政必须为,无功便是过”?时代的问卷拷问着党员干部的意志,叩问着领导干部的为官初心。“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,不干,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。”对党员干部来说,勤政不是一阵子,而要一辈子。(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纪委 齐晶)